修建滇黔铁路六枝段记实
张光宇
1958年6月,铁道兵第六师在完成了鹰(潭)厦(门)铁路的抢建和军事训练任务之后,奉命由广西贵县(今贵港市)开赴贵州执行滇黔铁路(今贵昆铁路)贵州段的修建任务。
铁道兵第六师是在贵州剿匪结束后,于1952年5月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后为西南军区)五兵团十七军的3个步兵团整编组建的。1952年6月开赴川西,担负天(水)成(都)铁路(后改到宝鸡接轨称宝成铁路)成都至绵阳段的修建任务,完成了部分线路土石方及桥梁。1952年底奉调入朝,归中国人民志愿军五四一部队领导,参加龟(城)价(川)铁路和八(延面)德(川)铁路的抢建。1954年5月回国,在甘肃省天水市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系列,称铁六师。之后南下,先后参加黎(塘)湛(江)铁路和鹰厦铁路的抢建。这次奉调回贵州,重返当年战斗过的第二故乡,参加开发大西南的建设,倍感亲切。
当时,我在铁道兵二十七团政治处任青年股副股长。部队正在广西玉林军训,接到命令后,7月3日从玉林车站乘火车出发。沿途大跃进的气氛很浓。我们也满怀豪情地从列车头到列车尾,在左右两侧拉上两条红布长联。上联是:看火车飞奔,听车轮歌唱,六亿人民,鼓干劲,争上游,掀起全面大跃进;下联是:叫高山低头,命河水让路,英雄战士,举红旗,赛先进,奔赴建设最前哨。一路上精神焕发,锣鼓喧天,欢歌笑语抵都匀站,铁路已到尽头。下火车后,换乘汽车,经贵阳、安顺,于1958年7月7日到达住地──贵州省普定县大用乡(现划归六枝特区管辖)。
铁六师担负的铁路建设任务分两期完成。第一期,由贵阳南站到六枝是全面开工,六枝以西的桥梁隧道重点开工;任务完成后,再转入六枝以西第二期全面开工。师部驻贵阳图云关原四十四医院营房,在安顺东关设指挥所指挥全线施工。贵州省支援铁路建设的民工指挥部也设在安顺东关,指挥各民工团配合部队施工。二十六团驻湖潮,担负贵阳至湖潮段任务。二十八团驻平坝,担负湖潮至安顺段任务。二十九团驻普定化处,担负安顺至岩脚寨隧道进口段任务。二十七团驻大用,担负岩脚寨隧道至六枝段任务。来自郎岱、普定、大方、麻江等县的1000多民工参加施工。这是一支由苗、彝、布依、回、仡佬等10多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队伍。三师的两个团则调归六师指挥进入水城以西,负责重点开工的桥隧工程。
贵州各级政府和各族群众支援铁路建设的热情非常高。我们团从贵阳乘汽车到大用,沿途城镇见到的都是欢迎铁道兵的标语和笑脸欢迎的人群。在安顺吃中饭,街道两旁摆满了鲜花和茶水,张贴着红底金字的欢迎信,热情的接待使部队干部战士十分感动。到大用已是下午五点。乡长带领乡村干部和群众几百人,穿上节日盛装,到两里路外的公路边,敲锣打鼓迎接。不到200户人家的小乡镇,腾出了50多家房屋借给部队住,群众自己却挤到狭窄的亲友家住。乡政府把自己的两层办公楼让出一层。地质队搬去住帐篷让出了他们住的大用唯一的一座大宅院。乡亲们提的口号是:“三家并为两家,腾出一家接待修路的子弟兵。”部队还未到达,先遣营的同志提前到大用,普定县李县长知道后,步行60多里山路来到大用慰问,了解情况,帮助解决困难。部队和民工陆续进场后,县粮食局局长带工作组到大用,同部队的后勤同志一道,研究解决粮食供应的问题。为了顺利完成伐木备料修建工棚的任务,县林业部门专门派来两名干部,住在工地,协助安排上山砍树。
为了作好施工准备,必须先修通到各重点工地的便道和断头公路,线路最长而又最重要的是修通大用到化处的公路。为修通这条公路以及作好隧道开工前的准备,派一连驻进岩脚寨隧道进口的岱岗(现名岱港),派二连住进岩脚寨隧道进口的岩脚(在天水整编时、编为小团建制,撤消营一级组织,由团直辖连队,进入滇黔铁路工地不久,又恢复大团建制,重新建立营级组织,一连改编为七连,二连改编为九连,归三营领导)。开始借住在当地农民家里,农民们尽全力支援,到处洋溢着军民鱼水之情。岱岗(现名岱港)群荣农业社的罗主任,已经五十多岁了,经常起早摸黑,带领战士上山伐木,到社员家为部队借东西,组织社员把房前屋后自留地里种的蔬菜收割起来供应部队。一连一排的房东,把自己家里留着打墙用的几十担煤渣捐献给部队垫路。为了修通从村子到工地的便道,清理好村子里的水沟,社员们不分男女老少,纷纷带着锄头、钯子、土箕同战士一起劳动。一连八班的房东,把家里准备修房子用的木板也拿出来借给战士们搭铺。有的房东自己家的东西不够,就主动到别人家借来给部队用。在岩脚,二连连部的房东吴老大娘,每天都要泡好一壶浓茶,给同志们收工回来解渴。当地政府和人民群众这样的关怀和支援,使部队干部战士深受感动,满腔热忱地投入施工准备工作,跑几十里山路扛木料回来修工棚,用土箕挑土平整屋基和修路,肩膀压肿了,磨破了也不叫苦。二连挖小山头平整屋基,每人每天创完成土石方5立方米的好成绩。有52名1956年3月参军,1959年3月就服役期满的战士写了决心书要求超期服役,铁路不修通决不回家。在紧张的施工之余,战士们还抽出时间助民劳动,为群众挑水、扫院、锄地、插秧、送粪肥。二连的战士们见到群众忙于地里庄稼活,顾不上修理漏雨的房屋,就利用休息时间帮助群众修好4栋房屋。部队干部战士还编排了文艺节目,同驻地群众一起开联欢晚会。处处体现出战争年代那种军政一家,军民一家的血肉之情。
二十七团负责施工的岩脚寨隧道,全长2707米,是滇黔线上仅次于梅花山隧道的第二座长隧道,系反S形曲线上坡隧道。地质条件复杂,穿过多个煤层,瓦斯含量高,与暗河平行,地下水每小时涌出2000多吨。施工难度大,超级瓦斯时刻威胁着施工者的生命安全,是控制第一期任务的关键工程。像这样长、太复杂的隧道,我们部队从来没有干过。为了解决施工中的技术难题,须学习地方的经验。团长路宗成同志带领作战股的工程技术人员,去重庆中梁山煤矿和川黔铁路凉风垭隧道参观学习,我也随同前往。我们于1958年7月31日离开大用,到中梁山煤矿学习巷道通风和防瓦斯的经验,请他们介绍煤矿施工的知识。在全长4270米的凉风垭隧道,参观了他们创造的平行导坑施工,学习了他们通风、排水、运输、防尘的经验。返回部队后,对岩脚寨隧道的施工方案进行了认真研究,决定采用平行导坑施工,待隧道任务完成后,将平行导坑衬砌好,作为永久通风设施,并对全团的兵力作了部署。根据重点和一般工程,进行了全面安排。三营负责岩脚寨隧道进口,二营负责岩脚寨隧道出口,四营住大用,负责岩脚寨隧道出口至大用站的桥涵线路和车站,一营住郎岱县下云盘,负责大用至六枝的桥涵线路和车站。
在岩脚寨隧道,我们团投入了精干的队伍,干部和改薪留队的老职工、老战士,都是能打硬仗,有多年隧道施工经验的骨干。七连连长杨仕秀,肯动脑筋钻研,能熟练地掌握隧道施工技术,善于根据地质条件变化组织施工,经常拿着长柄小钢锤在洞内敲听,掌握施工安全,预防事故,被称为土专家。只要他在现场,同志们都能放心大胆地施工。九连连长宋汉成,吃苦带头,有丰富的处理隧道塌方经验,在鹰厦铁路岭头隧道,曾带领全连战士战胜83次塌方,被称为困难压不倒的铁汉子。有了这样的队伍,我们就有把握,有信心完成隧道施工任务。
经过两个多月的准备,大用到化处的公路已修通,汽车通到了进口工地,部队搬进工棚,民工陆续进场,机械设备运进现场,正式拉槽开洞门进洞。七连在拉槽中挖开表层遇到沼泽,边挖边陷。战士们站在淹没了腰的烂泥里施工,挖了半个多月毫无进展,大家都很着急。杨仕秀同志召集骨干开诸葛亮会议。经过反复研究,现场察看地形地质情况,最后提出改线意见:将洞口移到东面石崖下,不用拉槽直接进洞。由于改线,隧道长度增加7米,总长达2714米,但减少了拉糟土石方数量,赢得了时间,避免了按原设计无法进洞的困难。此意见经设计部门现场勘测后同意。1958年11月5日正式进洞,进洞后由于地质好,进展顺利,平行导坑和下导坑的工作面先后展开。到1959年1月下旬,导坑已掘进300多米。在这两个多月的施工中,以老带新,以部队带民工,边干边学,现场练兵,培养了一批技术力量,为以后隧道施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有56名1958年3月入伍的新战士成了熟练的风枪手和爆破手,有154名民工成了熟练的风枪手。女民工们勤学苦练,有的成了管子工,有的成了风枪清洗工,有的成了混凝土搅拌工,还单独成立了女民工管子工班和风枪清洗班。女民工文加莲,短短一个月就熟练地掌握了风枪修理技术,能排除一般故障,成了风枪清洗能手,受到风枪手们的好评。改薪留队的职工,在帮助新战士和民工学技术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九连的张明耻,一个人就教会11名新战士和31名民工选择炮位,打眼爆破,被大家称为好老师。
部队的干部战士同各族民工在隧道施工中并肩战斗,互相关怀,互相帮助,团结协作,十分感人。1958年11月下旬到12月上旬,开展高产旬劳动竞赛,大家劳动热情很高,争分夺秒抢进度。由于导坑狭窄,越来越深,通风不好,瓦斯含量高,经常有人在洞里昏倒。11月28日,昏倒的民工多达28人。部队奋力抢救他们,有的背回宿舍还昏迷不醒。九连战士在班长陈恒贤带领下,煮了白糖鸡蛋,端着热水,到住地照顾和安慰民工,替昏迷的民工洗脸、擦身、关怀备至。彝族民工李隆昌醒来后非常感动,拉着陈班长和战士们的手,流着热泪说:“班长你们太好了,比家里亲人对我还关心。”12月6日,九连的战士昏倒8人,民工昏倒30人,干部战士立即组织抢救。一排副排长郑瑞祥带领全排把昏迷的同志背回宿舍后,便带着白糖、奶粉、鸡蛋到民工那里去照顾。彝族民工杨凤鸣、王绍魁激动得热泪盈眶,一再表示感谢,并下决心,不打通隧道决不回家。部队的同志,把民工看成亲兄弟,无微不至地关怀。民工的伙食搞不好,司务长就去帮助他们搞伙食,民工吃水困难,部队就帮助他们接水管,修水池;天气冷了,帮助民工买稻草铺床铺;过年时还挑着自己生产的蔬菜慰问民工。在隧道施工中,民工们情绪高昂。350多米的运距,用人工装车、人力推斗车运土石,5分钟就运出一车,创全隧道最好成绩,有力地保证了导坑掘进。
1959年1月27日晚上九点,当进口的下导坑掘进300多米时,不幸连续发生瓦斯爆炸。第一次爆炸将扩大部分的支撑冲垮,造成了塌方,电源被炸断,洞内一片漆黑,一些同志被震昏倒在洞里。在洞外的干部、战士和民工紧急投入抢救。由于缺乏防瓦斯知识,当电工班抢修好电路,安装好探照灯,合闸通电时,又发生第二次瓦斯爆炸,将l0多米长的扩大部分全部炸塌,导坑被堵死,许多同志被封在洞内。当时,我正在七连三用堂给战士们上课,听到事故发生的消息,立即停课,同连长杨仕秀一起,带领部队跑到现场参加抢救。在洞口,当时在下放机械连当兵的团政委李洪彩、九连连长宋汉成和工程技术人员,正组织力量抢挖塌方地段。打着手电筒照明,施展不开,大家都急着尽快挖通导坑,把堵在里面的人员抢救出来,杨仕秀同志向李政委建议,组织精干队伍,由他和宋连长带领,轮番抢挖,以免造成更大的坍塌伤人事故。他的建议被采纳后,把两个连队处理塌方有经验的骨干组织起来。劳动强度很大,两小时轮换。又在已砌好拱的安全地段装上探照灯照明,抢险工作在紧张、有序、安全地进行着。由于塌方地段太长,石头和木头、钢架重叠交叉,开挖十分困难,直到第二天中午才挖开一个通道。同志们爬进去,把堵在里面的人员背出来,由于时间太长,除少数同志生还外,多数同志都已牺牲。部队22人、民工65人,共87人在这次事故中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电工班损失最惨重,全班10名同志,除副班长全身烧伤,以抢救脱险外,其余都已献身。这是我们参加铁道建设以来损失最惨重的一次事故。我和政治处的同志以及营连干部负责处理善后。木工房开足马力用机械赶制棺木,两天时间将棺木制好。我们擦洗了烈士的遗体,用白布装殓。穿好新军装,入棺安葬。部队牺牲的烈士,在大用东面一公里外的湾寨对面小山坡桃林中修建的一座烈士陵园安息。民工牺牲的烈士,在指挥部及各县支铁办公室的同志们的协助下,由团政治处主任刘凤桐亲自护送,派汽车运回各自的家乡安葬,前后用10多天时间,才将这次事故处理完,恢复隧道掘进。
在同瓦斯作斗争的抢救过程中,涌现出许多舍已救人、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九连改薪留队的老职工、共产党员何绍彬同志就是杰出的代表。何绍彬是1950年在贵州入伍的老战士,在铁道兵参加隧道施工,熟练地掌握施工技术,打风枪、爆破、砌拱都是能手,处理塌方经验丰富(部队实行义务兵役制以后,志愿兵老战士都要退伍,铁道兵由于需要保留一批技术骨干,经中央军委批准,留下一些有技术等级的同志,改为薪金制职工,继续在部队服役)。改薪留队后,他工作踏实,认真负责,积极参加劳动,哪里艰难危险就出现在哪里,多次同战士门一道排除险情,保证施工安全。他耐心地把打眼、放炮、砌拱等施工技术教会新战士和民工,培养了一批隧道施工骨干。他关心体贴同志,经常用自己的薪金买白糖、奶粉、鸡蛋去照顾生病的战士和民工,深受同志们的爱戴。他常常找战士谈心,协助班排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成为战士的贴心人。他胃病复发,身体虚弱,医生叫他在家休息养病,他呆不住,偷偷跑上工地参加劳动,连续三天带病坚持在工地。事故发生时,他正在砌拱工班参加砌拱,凭他多年隧道施工的经验,他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丢下工具,冒着浓烟,钻进炸倒的乱石和支撑堆里摸黑爬进导坑去抢救,浓重的瓦斯呛得人气喘胸闷,他不顾个人安危,同进洞的其他同志一道爬进爬出,从塌方底下背出两个负伤的同志。当他第三次爬进导坑时,已经四肢无力,他强忍头晕目眩,顽强地爬进导坑深处,发现指导员林正国同志也气息虚弱地躺在导坑里,正在扶一个昏迷的民工,他爬过去帮忙,想两个人一起把民工救出洞外,由于气闷体虚,同时昏迷过去,当他在昏迷中恍惚觉得有人来扶自己时,首先想到的是指导员,用惊人的毅力把指导员扶起,让那个同志背出去,指导员得救了,他却被困在导坑里,不幸第二次瓦斯爆炸,他被堵在洞里,为抢救战友而英勇献身。林正国同志谈起这段悲壮事迹,常常抑制不住心情的平静。何绍彬同志牺牲后,他的英雄事迹和先进思想在部队和民工中广为传颂,为大家树立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根据同志们的座谈,我将他的事迹写成叙事长诗,用大字书写张贴在连队俱乐部,以激励同志们的斗志。铁道兵领导机关批准,给他追记二等功。
经过这次事故,师团党委认真吸取教训,组织全体指战员学习防瓦斯知识,再次到重庆中梁山煤矿去学习防瓦斯经验,购买了瓦斯检查仪,配备了瓦斯检查员,24小时监测洞内的瓦斯含量,使用防爆式的施工器材工具,从地方煤矿借来大功率轴流式通风机,改善通风条件,从此以后,再没有发生过瓦斯事故,也很少有人在洞内昏倒,保证了施工安全。
岩脚寨隧道不仅瓦斯含量高,而且地下水对施工影响严重,同志们都叫它“水火洞”,时时都要警惕着同水火作斗争。进口刚战胜了火龙,出口又受到了水龙的威胁。1959年6月雨季来临,无情的地下洪水汹涌冲出,把导坑淹没,把轨道、斗车、排架、支撑全部冲翻,将洞子灌满,被迫停工。施工人员由于及时撤退,没有造成伤亡。有些地方发生严重塌方,在组织抢险中五连指导员陈起同志为救战士双腿被压伤,送医院治疗被截去下肢而残废。经过一个星期紧张的排水和抢修,才恢复正常施工。
贵州省民族学院美术系毕业班的学生,一行50多人,1959年初到工地实习,住在岩脚寨隧道进口九连,和战士们同生活、同劳动,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为战士和民工们那种无私奉献、忘我劳动的精神所感动,激发了创作热情,画出了许多反映隧道施工和部队生活学习的宣传画。我还为一些宣传画配了30首小诗,在连队俱乐部展出,热情地歌颂了战士和民工们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慨,以及他们以工地为家,以艰苦为荣的无私奉献精神。有一首小诗是这样写的:洞内巷道纵横,洞外悬崖峭壁,举锤碰破天顶,放炮惊跑白云,钢铁大道谁建成?英雄铁道兵!
岩脚寨隧道出口的黑寨(现名黑晒)大填方,高数十米,工地狭窄,机械无法展开,用人力施工又影响工期。经研究,采用我团四营营长赵洪钧同志在抗美援朝抢建龟价线任务中创造的大爆破方法施工 (赵洪钧同志因创造大爆破方法,在抢建龟价线中起到了关键作用,赢得了时间,荣立国际一一等功),经工程师们认真计算,精心设计,花两个多月挖成深巷道,合理布置药室,装上数十吨炸药,进行定向爆破。起爆后,将附近山头数万立方石头抛到填方位置,成功地完成了任务,保证了工期。
1959年至1960年,大跃进的风吹遍了贵州高原,各项工程纷纷上马,几十万强壮劳动力从农业生产线转到了建设工地。当时因自然灾害,粮食和副食供应严重短缺。为了减轻人民负担,保证部队供给,使战士们有个健壮的身体投入施工,部队开展了副业生产,利用休息开荒种菜,抽出专人养猪、养鸡、养鸭,出现了一批种菜和养猪的能手。团部还组建一个打猎队,抽出一名作战参谋带领上山打猎,每天都要抬回来几头野猪,既改善了部队的生活,又保护了群众的庄稼,哪里有野猪出没,农民就来向打猎队报信。一营在下云盘,副业生产搞得最好,除自给以外,还用一部分蔬菜支援兄弟连队和民工。七连种的山东大白菜十分喜人,每颗重20多斤,在高寒山区创造出高产奇迹,后勤部门在那里开了现场会,还拍了照片展览。
由于基建纷纷上马,各种材料、工具供应都很紧缺,部队党委提出“工业抗旱”的口号,开展增产节约运动,人人动手,收旧利废,自制材料工具,编土箕,修补土箕,制造抓钉、道钉、鱼尾板、小轨道和螺丝钉,模板支撑多次回收利用。师长王泽民同志下放到七连当兵锻练时也同战士们一起编织,修补土箕。在整个铁路施工线上,增产节约搞得热火朝天,既克服了工具、材料不足的困难,又培养了部队艰苦创业,勤俭节约的优良品质。
在这期间,还开展了“技术革新、技术革命”的“双革”运动,小改小革遍地开花,合理化建议如雨后春笋,节约人力物力,提高工效,有力地加快了铁路施工的进程。七连连长杨仕秀带领铁工班和木工班,利用水力制造水力磨钻机。线路上挑土填方普遍采用滑机倒土,不用放下土箕就站着把土卸在工地,大大节省了时间。用胶轮车运土,战士们创造波浪式道路,利用波动推土既快又省力。在大填方地段还采用漏斗棚架装土和索道运输,将斗车改为板槽车运土,利用冲击力抖落卡簧自动卸土。
岩脚寨隧道掘进到1000多米后,运输距离越来越远,使施工进度慢了下来,经研究,在已砌好拱成洞的地段,平整路面,用翻斗汽车进洞运渣,加快了出渣的速度。1960年大战“红五月”,创造了进出两口都达到单口月成洞超过百米的好成绩,这在当时是铁道兵隧道建设中的最高纪录。铁道兵指挥部在隧道出口召开了现场会,团长路宗成同志还被邀请到北京,参加“八一”建军节33周年纪念暨军事博物馆开馆典礼。
岩脚寨隧道从1958年11月5日正式进洞,到1961年8月中旬,经过近千个日日夜夜的艰苦劳动,终于贯通,拿下了这个控制工程,保证了滇黔铁路第一期任务的顺利完成。铁路铺轨到安顺以后,因钢轨供应不上而停了下来。安顺到六枝段桥隧和线路土石方都已完成,除留下少数兵力维修养护外,多数兵力转入第二期工地,民工陆续退场返家。
1961年10月,师部到水城设指挥部,二十九团调梅花山隧道施工,我团到六枝设指挥所,二、三营调六枝到猴儿关之间的几座隧道施工。1962年4月,为了贯彻中共八届九中全会批准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压缩基本建设,滇黔铁路正式下马,所有已经开工进洞的隧道,都作了加固封闭处理,以便将来再上马修建。
两个月后,随军家属向安顺、贵阳、贵定三个基地集中,部队奉命调福建前线备战。二十七团于6月14日离开六枝和大用,冒着大雨,步行经落别、大山哨等地,到安顺乘火车开赴福建前线。
(选自《六盘水文史资料》第五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