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史 » 凉都文史
我所知道的六枝矿区建设始末(有删节)
字号:[]  [我要打印][关闭] 视力保护色:

我所知道的六枝矿区建设始末(有删节)

陈连皋

初期建设

开发六枝矿区的第一批开拓者是一四二煤田地质勘探队。他们为了寻找黑色宝藏,几乎踏遍了郎岱的山山水水,为六枝矿区的建设,提供了普查和精查的重要资料。煤炭工业部遵照毛泽东同志关于要改变“北煤南运”状况的指示精神,决定开发贵州西部煤田。从一九五八年起,先后由东北、华北、华东等地区抽调不少职工来到矿区(当时属郎岱县六枝区管辖)。这里是一片荒野,没有铁路,只有简易的安(顺)水(城)公路;没有电力,只有煤油灯照明;没有工业,只有六枝、云盘镇上的小手工业,生产方式十分落后,人民生活还十分贫困。随着祖国煤炭事业的发展,这块沉睡了千万年的处女地被开垦了。

建设者们初到六枝,头顶青天,脚踏荒山,房无一间,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租借民房(有的是住牛圈的上层),民房不够,便搭起帐篷,砌好炉灶在野外安营扎寨。在这人烟稀少的荒地上先后成立了贵州省煤炭工业管理局郎岱建井处和建筑安装工程公司,到一九六○年六月,省局将上述两个施工单位合并成省局第二基本建设公司。

除了居住条件简陋外,建设者们还要克服和战胜气候、水土不适应等困难,尤其是吃饭的困难最为突出。当时这里的粮食部门只能供应数量不多的城镇居民,大批职工、家属的到来,难以供应细粮,大部分是供应玉米粒。外省来的同志大多爱吃面食米饭,但现在一日三餐只能以包谷饭为主。女同志生小孩,也只能凭出生证明供应五斤面粉或面条,这就是建设初期粮食供应的实情。食堂去买粮既无口袋装,又无汽车运,领导上便发动职工用自己的长裤把裤脚扎好当口袋扛回食堂。所谓的“食堂”,其实只不过是芦席棚子,职工取了饭菜便席地而坐就餐罢了。吃粮难,吃菜更难,平时买不到蔬菜,只能在每逢六天一次的赶场天去买点。猪肉根本不供应,至于豆制品、酱油、醋等副食品更是从未得见,故平时只能用四季豆加上点盐巴、辣椒做菜,要是能喝上一点菜叶汤,也可算美味佳肴了。

在生活上遇到的困难除了吃、住外,还有劳动后无澡堂洗澡,矿建单位只好用芦席围棚,让工人用木桶、木盆盛水冲洗,至于地面单位就连这样简易的洗澡地点也没有,职工只能各自设法解决。职工理发只能在赶场天找私人理,小孩也无托儿所寄托。

此外,在工资待遇上这里比老区低,调来的职工除了降低百分之六的地区工资外,还取消了煤炭津贴,这样每个老职工每月要减少八至十五元的收入。

从本省招收的新工人,大都居住在简陋的临时工棚里,睡的是上下大统铺。这些新同志进矿时,多数都无棉被,有的连外衣、长裤也没有多余的。组织上便设法购进衣被、蚊帐发给他们,有的老职工还主动把自己的衣服送给他们。不少女同志初来时,随身只有一个红布小口袋,里面装点简单的生活用品,这就是她们的全部行装,真是“人无三分银”。

虽然生活上的困难多,工资低,但新、老职工和家属都毫无怨言,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就是要把矿山早日建设好。为了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大家都忘我地工作着,每天劳动八至十个小时,生产工效也较高。如搞建筑安装的老职工的住地与施工地点相距十三公里,他们只能每周回家一次,又无汽车接送,都是步行,但他们从不误工,做到正点上下班。这种遵守纪律、艰苦奋斗的作风,是五十年代时代精神的生动反映。

在生产上遇到的困难也不比生活上的少。首先是没有电,缺少设备,但职工们不是坐等而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没有电力,就用铁锤、钢钎手工打眼搞掘进;没有矿灯,就用油灯照明;没有运输机车,就用人力推车;没有装岩机,就用铁铣装矸,基本上用较原始的手工操作来进行矿山建设。其次是原材料、配件供应不足,不少物资均需自行采购。由于当地及附近县区没有大工业,因此采购员虽四处奔走,但往往是空手而归,不是缺这就是缺那,大大影响了生产。尤其是砖瓦和木材需要量大,都要自行采购,加上人地生疏,真是困难重重。困难虽多,但难不到积极负责的采购员。他们为了能买到砖瓦,跑遍了当地及附近县区所有的生产基地,终于买回了一批又一批的砖瓦,如今在下云盘第一批完工的十八栋五颜六色的砖瓦房就是这样建成的。

在生产上遇到的另一困难是运输力量严重不足。全矿区八、九个施工单位,只有十二辆汽车,各单位每天都迫切要求解决运输问题。为了解决困难,每个驾驶员就是每天工作在十个小时以上也还是不能满足需要。由于车辆少,有的单位常常是每隔两三天才能派去一辆车。这样,不少材料都是靠肩挑人抬运往井下和工地的。领导和群众经常在夜间参加义务劳动搬运器材以解决生产之急需。六枝矿区的初期建设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进行的。建设中虽然困难重重,但由于广大职工的奋发努力,凉水井矿、六枝矿分别于一九六○年、一九六三年完成了简易投产任务。

六十年代,六枝矿区的初期建设也同样受到“左”倾错误的影响,其表现是在地质资料等尚未全部搞清的情况下,不少工程便仓促上马,到一九六○年底职工人数猛增到万余人,施工单位增到十二个,开工井口九个,施工战线从凉水井到龙潭口,全长约四十六公里,还有建筑、安装、铁路工程都全面铺开。由于基建战线长,造成投资、人力、物力分散,除确保六枝矿、凉水井矿作为重点建设外,其余工地经常处于材料、设备供应和运输力不足的局面,停工待料的现象时时发生。

经济工作中“左”的错误还表现在计划安排上,提出的生产指标往往是脱离实际的高指标,每当多数基层领导感到难以完成时,就会被视为“右倾保守”而遭受批评。有的领导怕挨批评,明知完不成,在会上也不敢讲真话,只好违心地讲些保证完成任务的空话或假话。每次布置任务的会议,往往要开到凌晨一两点钟,直到与会者都表示能完成时方才散会。有时为了要卡住任务,还采用把大红布标放在会议桌上,要各单位领导在布标上签字落名,立“军令状”的方法来保证完成任务,可是到月底还是完不成规定的指标。

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加之苏联的背信弃义撕毁合同,使我国国民经济造成严重的损失和困难。遵照党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一九六二年矿区的基建战线也作了相应的调整,除保留六枝矿(当时为大跃进矿)继续建设外,其余一律下马,下放了六、七千名新工人(包括民工),还支援地方上五百名干部。因基建投资极大地减少,一度职工的工资也难于及时发放。为此,领导便组织有关人员积极清理库存积压物资,开展对外销售,每逢赶场天便在各地设摊销售,同时积极寻找对外包工程经营,经过多方设法,终于渡过了难关。

党中央的战略决策

经过三年调整,矿区的形势也随同全国一样逐步好转,各方面的工作出现了新的生机,特别是党中央作出关于合理解决工业布局,开发西南能源,煤炭钢铁对口、建设大三线的战略决策后,矿区建设又迈出了新的步伐。从一九六四年起,煤炭工业部先后又从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南等地区调来几万名建设者,在六盘水还成立了西南煤炭建设指挥部。一九六五年组建了六枝矿区指挥部,下设六个施工工程处,还有机厂、电厂、电站等辅助生产单位,以及矿区医院、矿区中学服务单位,大规模建设矿区的序幕就此揭开。

由于职工人数急剧增加,在生活方面遇到了很多困难,尤其是住房困难还与建设初期相似。当时六十五工程处有部分职工没有住房,便住在山洞里,不少双职工各住男女集体宿舍,过着“牛郎织女”的生活。更令人感动的是有的职工为了投入三线建设,把年迈有病的老人、妻子或孩子都留在老家或老区,托亲友照顾,有的是单身一人,有的是夫妻双双来到矿区工作。新来的职工到达矿区后,他们在思想上、作风上以大庆艰苦创业的精神为榜样,工作上做到高标准严要求,生活上却低标准,以苦为乐。他们白天工作,晚上开会或学习,有时还要参加义务劳动,回去休息时常常已是深夜,但大家毫无怨言。

党中央、毛主席十分关心这里的建设和职工的生活情况。一九六五年十二月,党中央、国务院委托总书记邓小平同志、副总理李富春、薄一波同志亲临矿区视察工作,看望干部群众。随同中央领导同志来到矿区的还有当时国家建委主任程子华、铁道部长吕正操、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李井泉和贵州省委、安顺地委等主要负责同志。小平等中央领导同志在地宗井口的天桥上察看了矿山矿井建设后,与煤炭部副部长钟子云、西南煤炭建设指挥部指挥长丁丹和矿区的领导同志进行了亲切的交谈,询问了建设和职工的生活情况。当小平同志了解到职工吃菜困难时,当即指示省委领导同志要迅速设法解决。中央领导回北京后,于一九六六年元月从北京直发五十万斤大白菜到六枝,以解决燃眉之急。职工、家属吃到北京运来的白菜时无不激动得热泪盈眶,高兴地说:“党中央、毛主席、邓总书记对这里的建设十分关心,对我们矿工十分关怀,连我们吃菜困难的事也放在心上,我们一定要早日建设好大三线,使党中央放心,毛主席放心”。此后,省委遵照小平同志的指示精神,对矿区的蔬菜生产、副食品供应问题召开了专题会议,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矿区有了专业蔬菜队,副食品及其它商品的供应情况也大为好转,得到基本解决。

党中央、国务院为了提高三线建设职工生活水平,首先在这里进行工资改革的试点。一九六五年上半年国务院派出劳动部、煤炭部、铁道部、电力部等八个部的领导同志来到矿区调查职工工资和生活情况,然后就试行了“一条龙”工资改革,比原工资等级水平要净增约百分之六,同时还每天加发三角的流动津贴,提高了近一倍的入井津贴。这一改革使每个职工平均收入增加十元以上,这对于稳定职工队伍扎根三线,促进建设都起到了应有的积极作用。

原煤炭部长张霖之同志一九六五年来矿区检查指导工作,在平寨召开的万人大会上,传达党中央、毛主席、国务院关于作出三线建设决策的重大意义和党中央对煤炭职工的亲切关怀,并讲了工作部署和要求。开会时虽下着大雨,但与会者席地而坐,静听张部长的讲话,这种高度遵守组织纪律的动人情景,至今还令人难忘。张霖之同志在六枝矿检查工程质量中发现不符合标准的建筑,当场就责令有关人员把砖墙推倒重来。这种严格要求,为矿区建设把好工程质量关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党和国家对矿区建设的亲切关怀,极大地调动了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广大职工树立了以苦为乐、以苦为荣的思想,坚持以大庆人“三老四严”、“四个一样”的精神激励自己,夜以继日地忘我劳动,一心一意地进行建设,生产记录不断刷新,施工进展迅速,月月提前完成上级下达的计划任务。一九六六年六枝、地宗两矿在初期建设的基础上正式移交投入生产。六十五工程处的“6501” 队,在当年建队之初,就开创了双轨大断面全岩独头掘进月成巷三百六十米的优异成绩,荣获煤炭部“6501突击队”的荣誉称号而闻名于全国煤炭系统。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内乱波及到矿区,在“踢开党委闹革命”和“向走资派夺权”的口号煽动下,各级党组织逐步瘫痪,大批领导干部被批斗,关进牛棚,一些无辜的群众也被整挨打,使广大职工想早日建设好大三线的积极性受到严重的压抑和挫伤,矿区建设和生产矿井大都曾一度处于停产和半停产的瘫痪状态。地宗煤矿由于停产时间较长,连自身的生活用煤也无力解决,只得向小煤窑去买煤烧。十年内乱给矿区建设和生产带来了严重灾难,打派仗、搞武斗,矿井不能正常生产,新井建设大大推迟了投产时间,吨煤成本比计划成本超过一倍,企业亏损严重,职工生活水平下降。

(选自《六盘水文史资料》第一辑)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