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史 » 凉都文史
水城水泥厂的建设和发展
字号:[]  [我要打印][关闭] 视力保护色:

水城水泥厂的建设和发展

水城水泥厂宣传科

水城水泥厂位于六盘水市水城特区教场公社响水河畔,建于一九六六年七月,是一座年产水泥五十万吨的现代化工厂,厂内拥有专用铁路、公路等交通设施。其所生产的525号普通硅酸盐水泥荣获国家建材总局和贵州省优质产品称号,乌蒙山牌水泥畅销国内外,得到了用户的一致好评,曾三次被评为贵州省的先进企业。由于保密的原因,建设初期代号为“一二五”厂。

工厂从一九六六年筹建到蓬勃发展的今天,走过了坎坷的历程。

水泥厂的建设过程。

建厂决定

为了发展贵州的建材工业,一九六六年七月,国家建材总局颁发(66)材字124号文件,决定在贵州建设一座我国自行设计、自行制造、自行安装的年产七十万吨水泥的援外设备实验厂。国家计委于同年八月以(66)计字573号文件批准了定点设计计划,并由建材部计划司、基建局、北京水泥工业设计院、贵州省建委、西南地质分公司三零三队等单位抽调人员,组成工作组,着手进行调查和选择厂址的工作。    

厂址最早拟在遵义,后因多方面的原因而放弃,才又到水城地区调查。这里石灰石矿储量丰富,有水泥生产的充足原料,又有水城矿务局、水城钢铁厂和水城发电厂等大型工矿企业,为水泥生产提供能源和材料,加之水城地处贵昆干线的要道上,运输相当方便,在这里建水泥厂无疑是具有多方面优越条件的。

工作组到达水城后,作了地形、地貌的观察,土石方的估计,以及气候交通等方面的调查工作。由于当时建设三线和履行援外合同的紧迫情况,对地质资料、勘探资料、水文资料未能做深入细致的了解。工作组仅以水城钢铁厂选点的部分资料为依据,向省建委、建材局作了汇报,便选定了响水河东花苗寨沟两旁坡地为厂址。

定点工作完毕。八月,北京水泥工业设计院对水城水泥厂的布局进行了研究,强调了“三线建设”的原则和要求,提出了“靠山、隐蔽、分散”的布局规划,方案被通过,并付诸实施。由于援助巴基斯坦的需要,国家计委要求水城水泥厂必须于一九六八年底建成。

接着,建材部和建材公司商定,组织了筹建处,由四川、广西、江苏、湖南等建材系统抽调人员组成。建材部委派方润、冯洛明同志负责筹建处的领导工作。筹建处下设工程组、设备组、财务组、劳动人事组、材料供应组、筹建办公室及政治工作组、机电科及机电车间、医务所等九个直属单位。

初期阶段的工作

筹建处一成立,立即赶赴现场,开始组织筹建工作。

由于当时受“左”的干扰,筹建处虽已进入现场,但工期一拖再拖,未能及时施工。筹建处领导及工程技术人员力排干扰,积极争取得到国家矿山公司四工区的大力支持,四工区全体人员二千余人于一九六七年元月进入现场,担负起工业场地平整,上山公路的开拓以及采准石剥离等项全面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时值严冬,施工人员顶风冒雪,奋战在工地上,荒凉静寂的响水河喧闹起来了,风钻声、机器轰鸣声,组成一支雄劲粗犷的交响前奏曲,它意味着这古老荒凉的土地上将要发生一场天翻地覆的变化,在开拓者的建设下,耸立起雄伟高大的现代化工厂。

可是,由于定点比较仓促,在施工中,施工现场(现水泥窑窑头部位)发现大面积松土层,工厂场地中心的大洪沟亦出现严重滑坡,两个勘探队在厂区附近八次钻探,均未寻到水源,只能作出厂区无水的结论。松土层的发现,缺水,将给设备安装和今后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困难。同时,土建及专用线的施工力量仍无法落实,将直接影响到部分设备以及大宗材料的及时进厂。这些情况,都给工程带来极大的困难,严重地阻碍着施工的进展。在这种情况下,要按预定方案在一九六八年初完成三通一平(水道通、电路通、道路通、工作场地平整),是不可能的了,而能否按计划建成投产,又直接关系到我国的国际声誉和国家建设计划的完成。筹建处的同志们深感责任重大,多次召集会议,决定对策,并如实向省建委、西南三线建委及建材部反映了情况。

工程停滞,引起了各级有关部门和领导的重视。一九六八年元月,由国家计委、建材部、北京水泥工业设计院等人员组成工作组抵达现场进行调查。召开了全处干部和工程技术人员会议,听取了一些意见。鉴于施工中出现的种种困难,有的同志也曾提出,国家计委也曾指示,“最好在贵阳和水城另选厂址……”

工作组在水城附近调查了数日,在塔山地区进行了坑探、手钻。事后又召集筹建处、矿山四工区工程技术人员座谈,权衡利弊后,仍在现址建厂。

施工的进展和会战指挥部成立

一九六八年七月,国家建委及建材部,根据筹建处请示,来电安排了施工力量,并由国家计委、建委经请示李富春、李先念、余秋里等中央领导同志后,下达了(68)基军字第70号文件。明确指出:水城水泥厂的建成,任务是为援助巴基斯坦重型机器厂提供水泥工业成套设备图纸,同时,工厂的建成也是解决内地建设需要水泥的重要项目。指示水城水泥厂的建设需要加快进行,力争一九七○年底投产。

由于此项工程得到了党中央和国家各部委的支持,所以,筹建处派出人员到云南、湖南、四川、大同等地联系施工力量和生产准备力量。同时,不断从全国各地抽调、借调了一批技术人员,又分配来大批大中专毕业生,人员和技术力量得到了充实。到一九六九年六月,筹建处人员达九百七十六人,其中干部一百五十九人,工人二百九十七人,退役军人二十二人,大中专毕业生一百一十七人,徒工二百一十人,合同工等一百七十一人。

一九六九年上半年至七○年初,国家建委四公司二处、土建三局五公司、矿山公司土石方工程队、国家建材安装公司、三○三地质队、铁二局十四处工段、地勘公司水源队以及民工大队等施工力量近七千人,逐渐进入现场,投入施工。二万多平方米的大型临时设施拔地而起,工地现场一片沸腾。

水城地区气候条件差,气温多变。晴天,汽车一过,灰沙漫天;阴天,阴冷异常,雾气沉沉;雨天,积水横溢,满路泥泞。会战的同志们就是在这种恶劣的气候条件下努力工作着。特别是水源队的同志们担负着寻找水源的艰巨任务,他们在厂区外围多次打深井,探水源,才在头塘等地找到了地下水,解决了缺水的困难。

为了加强建厂工作的领导,协调各方面的力量,统一指挥,保证施工速度和质量。一九六九年八月,由筹建处出面,召开了座谈会,各施工单位负责同志出席了会议,与会人员反映了施工中亟待解决的多方面问题,同时,一致反映应该有个统一的领导核心,才能统一甲乙方的关系,使工程建设得以迅速发展。

一九七○年五月,建材部赖际发部长亲临施工现场视察,在五千余人的工地大会上,传达了中央对“三线建设”的指示,并宣布了水城水泥厂工区会战指挥部的成立,发出了年内一条工艺线建成投产的号召。

会战指挥部由驻二处军代表常学林同志任指挥长,驻厂部工作组组长高海宏同志和驻筹建处军代表王肯堂同志任副指挥长。会战指挥部下设调度室、工程组、安装组、材料组、财务组、宣传组、保卫组等单位,并决定出版铅印和

油印《会战报》。

现场大会战

会战指挥部的成立,标志着建厂工程有了坚强统一的领导,甲乙双方统一步调的新局面开始了。

工地上每天都有千余名民工和稀泥巴打交道,靠手挖、背兜背,完成了数以万计的土石方量。

土建公司的同志们忙着为机组安装的基础进行浇灌。厂区的松土层给施工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他们采取了深挖松土层加打水泥桩的办法控制松土层,艰难地打下了一座座基础。

夜里,指挥部办公室仍是灯火通明,指挥部的领导和工程技术人员还在对施工中的每一个问题进行认真的研究和讨论。

一九七○年七月,工地指挥部召开紧急会议,副指挥长高海宏、王肯堂两同志听取了准备情况汇报:建成一条工艺线,主要设备基本具备。但是,水泥磨、空压机、烘干机、喂料秤、三炉窑铜体尚未运到,要在年底建成一条生产线还有很大困难。面对这种情况,指挥部作出决定:要求工程技术人员深入到各个生产厂去,帮助他们解决生产上的困难。

借“二部二委”文件的东风,催货员以最大的努力,争取得到各省、市生产厂的大力支持,及早安排生产、发货。在八月底所需设备全部运到,保证了安装工作的顺利进行。

在指挥部的统一部署下,各单位统一步调,团结协作,努力奋战。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同志发挥了极大的积极性,推动着施工进度,经过数月的努力,第一条工艺线于一九七○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建成投产了,会战首次告捷。

第一条工艺线建成后,会战的同志们来不及休息,又投入了新的战斗,于一九七一年十二月一日,建成了第二条水泥工艺线,会战再次告捷。

一九七二年,除厂区收尾工程外,福利区的建设继续进行。一九七三年,厂区新建了水泥库,开拓了第二水源及生产配套工程。福利区新建了大批宿舍和俱乐部,到十二月,水城水泥厂按计划全部建成。

初期的生产情况

一九七一年两条工艺解分别建成投入生产,除试产期间外,到一九七七年间,生产一直不正常,年产量一直徘徊在二十万吨左右,经营连年亏损。

十年内乱给水泥厂的建设和生产造成了极大的影响,管理混乱,物资失散,能源大量损耗。而生产上由于不负责任造成停工停产、损坏设备的事故不断出现。加之原设计方案中的部分辅机设备,不适应水城地区的特殊气候条件,未能正常运转,影响了主机的正常生产。煤是生产中的主要燃料。由于水城地区多雨,煤在运输、堆放的过程中受到雨水淋浇,不得不在粉磨前进行烘干,既增加了工序,又消耗了劳力。

上述原因,严重干扰了正常生产,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

生产的初步好转

由于烘成车间原设计的弹簧压力磨质量不过关,加上水城地区气候多变,原煤水份大等原因,煤粉产量一直达不到设计要求,对生产影响很大。一九七五年一月,经省建材局批准,对原煤磨机进行改造,将对烘干机热风炉由人工烧煤改为烧煤粉的装置。改造工作从设计、设备订货、材料准备到施工安装历时三年之久。一九七八年四月,两台风扫式煤磨全部投入生产,效果良好,磨机台时产量为十六吨,煤粉细度由原弹簧压力的百分之四十五至百分之五十下降为百分之一十四(4900孔筛余),保证了双窑正常煅烧和烘干机用煤,使窑台时产量的一十七吨上升至二十三吨。熟料标号由一直徘徊在530—550号之间到稳定在65号以上。产质量的突破是对原设计不合理地方进行改造的一大成果。

在改变了主辅机不协调局面的同时,也加强了管理工作。同年五月,全厂开展了社会主义劳动竞赛,从而激发了广大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到年底,提前四十七天超额完成了国家下达的计划指标,生产水泥三十七万四千吨,利润总额达一百九十五万九千元,超国家利润指标的百分之一十六,增交利润一百二十万零九千元,从此结束了连年徘徊不前,甚至倒退下降的生产局面。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为了更好地贯彻执行全会精神,厂党委认真总结了经验教训,决心在中央精神的指引下,抓好企业整顿工作。

首先,狠抓了党委和支部两级领导班子的建设。党委内部,各领导同志通过多次谈心,交换了意见,统一了认识,做到了步调一致。与此同时,经上级领导部门批准,为四名工作多年的知识分子定了技术职称。这样不仅调动了他们本身的积极性,而且也调动了其它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使他们将自己的才干和知识贡献给建材事业,大大推动了技措、技改工作。

为了保证今后的生产发展,在确保完成国家生产计划和超产计划的同时,在一九七八年底,两条工艺线分别停机,全面铺开,大打设备翻身仗,对全厂设备全面地进行了一次整修和改进。完成了窑尾电收尘、窑中喂料,二号原料磨主减速机更新,两台冷却机大修、加大高压风机,烘干机改烧煤粉及三台水泥磨提升机更新等项重要工程,发挥了窑、磨主机设备的生产能力。整修后,全厂设备完好率由百分之八十七点二提高到百分之九十三,为消烟除尘、文明生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明年生产和今后达到设计能力做好了准备。

生产不断发展,环境不断改善

从一九七九年开始,生产步入正轨,产量持续上升,一季度夺取“首季开门红”。接着,又大战二季度,连连报捷。仅半年功夫,就生产水泥一十八万七千吨,完成国家下达年任务的百分之五十六,比一九七四年还多六万三千吨。上缴利润七十五万元,完成了全年计划。七月,省委批准水泥厂为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点单位,并评为先进企业。

在企业整顿中,恢复了职工代表会制度,开展了经济分析活动。即由厂主管部门将成本计划、每月经济技术指标,预先下达各单位作为车间核算的依据。各车间每月对成本进行分析,厂部按季召开分析会,从中找出升降原因,肯定成绩,找出差距,制定改进措施,从而加强了经济管理,对扭亏增盈起到了一定作用。

一九八○年,烧成车间经厂部批准,大胆采用了水泥生产的新工艺,新材料,派出人员到兄弟厂学习铬镁砖的使用方法。将窑内衬料由原使用的高铝耐火砖改用铬镁砖,同时改挂链条,采用兄弟厂的经验,结合本厂情况,不断摸索出了一个比较理想的方案,使窑产量达到了四十万零三千吨,第一次达到了并超过了窑设计能力。

经过企业整顿的设备改造,一九八二年,产量、质量、利润和劳动生产率等主要经济指标都突破了历史最好水平,出厂水泥合格率达到了百分之一百,并荣获贵州省“优质产品”称号,厂再次被评为先进企业。

一九八一年,建材部以(81)建材计字116号文,征求重新核订全国大中型水泥厂生产能力,贵州省建材局以(81)黔材字119号文转发了建材部116号文件,经过核定水城水泥厂生产能力为年产水泥五十万吨。

一九八三年,水泥厂党委在认真总结过去的工作基础上,为安排好当年和今后的生产召开了全厂各车间主要领导参加的工作会议,在民主讨论,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及基本原则。通过各党支部、工会、共青团、职代会等组织认真贯彻会议精神,进行了广泛宣传,达到了家喻户晓,统一了全厂职工的思想行动。这一年生产水泥五十万零四千九百吨,超过了设计能力,利润总额突破了一千万元,普通525硅酸盐水泥荣获了国家建材总局“优质产品”称号,第三次获得了先进企业荣誉。

水泥厂党委一面抓企业管理,抓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又十分重视职工福利和建设文明工厂的工作。在兼顾国家、企业、个人三者利益和国家政策允许的前提下,党委做了大量的工作,解决了职工的吃、住等大问题。在改造职工居住条件的同时兼顾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先后建立了职工俱乐部、游艺室、图书室、阅览室、电视室、灯光球场、游泳池等福利设施,开辟了以喇叭山为中心的风景区,基本上解决了子女免费入托、入学、职工家属就医等问题。解除了职工后顾之忧,生产积极性大为提高。

职工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随着生产的发展不断地改善和提高,水泥厂的面貌也在不断更新。现在的水城水泥厂,花草竞秀,绿树成荫,被誉为六盘水市的文明工厂。

(选自《六盘水文史资料》第一辑)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