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史 » 凉都文史
水城矿区开发建设回顾
字号:[]  [我要打印][关闭] 视力保护色:

水城矿区开发建设回顾

佘洛斐

1993年4月9日,江泽民总书记为《中国大三线报告文学丛书》题词:让三线建设者的历史功绩和艰苦创业精神在新时期发扬光大。

1964年5月,毛泽东主席指示:三线建设要抓紧。中共中央作出加快西南三线建设的伟大战略决策。同年6月,国家计委、煤炭部确定把贵州六枝、盘县、水城列为三线煤炭建设重点地区;7月,中央西南局在西昌召开三线建设规划会,研究六盘水矿区建设;11月成立西南煤矿建设指挥部,揭开了六盘水煤炭大规模开发建设的序幕。

我是一名工程技术人员。响应党中央、毛主席“要加快三线建设”的伟大号召,于1966年10月从江苏徐州矿区来到贵州高原参加煤炭资源开发建设,在这20多年中,亲身经历和亲闻、亲睹了高寒山区创业的艰辛、建设者的奉献精神和矿区日新月异的发展经历。

1964年,水城矿区被列为六盘水三线建设重点建设项目。1965年大规模开发建设至今,经过30年的艰苦创业,几代人的无私奉献,现已成为具有520万吨原煤生产能力,拥有固定资产(原值)8亿多元,3万8千多名职工的中央部署大型国有重点企业,是中央部署统配国有重点煤矿,是贵州省委、省政府规划把贵州建设成为南方能源省基地的煤炭能源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纳入国家“八五—九五”期间《攀西—六盘水地区资源综合开发规划》中的重要产煤矿区。矿区从1970年上半年部分矿井简易建成投产,同年7月建局至1993年底的23年中已累计生产原煤7137万多吨,洗选精煤1595万多吨,有力地支援了省内外工农业生产建设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水城矿区现已开发有小河边、大河边及二塘三个井田区的7个矿8对生产矿井,一个在建的大型矿井和两座生产选煤厂,一个在建选煤厂。根据煤层地质赋存状况,矿区划分为小河边、大河边、二塘、格目底、神仙坡、土地垭、比德、结里等9个向斜和纳雍煤田的加嘠、勺座2个背斜,计有11个含煤构造单元40个勘探井田。矿区煤炭资源丰富,对比可靠,含煤系数高,埋藏浅,易开采,可以说煤炭优势是六盘水兴市之本。矿区含煤地层属晚二迭纪宣威煤系,有上、中、下三个煤组,煤层赋存稳定,煤系地层厚度200—450米,含煤50—80层,其中开采和局部可采8—27层,可采厚度10—35米,总储量为123.6亿吨,其中划出7.5亿吨储量给地方煤矿开采。矿区内煤种齐全,煤质优良,气煤、肥煤、焦煤、瘦煤、无烟煤等均有赋存,无论是从生成年代最短的气煤到生成年代最长的无烟煤,都有丰富的埋藏量,其中尤以供炼焦的焦煤和肥煤为主。矿区开采的均属低灰、低硫、低磷、发热量高的煤层,目前已开发建矿生产的大河边、小河边和二塘三个向斜的8对矿井主采煤层主要是供冶金用的焦煤和配焦气煤及气肥煤。

矿区煤炭资源丰富、煤层稳定、开采条件好、品种齐全、煤质优良。生产的煤炭产品除满足本省用煤外,主要供应两广、两湖、江浙及海南等省区的钢铁厂、发电厂、水泥厂及民用煤。

水城矿区煤炭开采具有悠久的历史。据有关史料记载,用简易土法开采挖煤始于1573—1620年(明朝万历年间),到1736—1820年(清朝乾隆、嘉庆年间),民间土法开采和用于冶炼已很兴盛。本世纪20—30年代开始,就有许多省内外有识有志之地质和采矿学者、专家的足迹踏遍矿区,得出许多很有见地、很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初步踏勘资料。

解放后,党中央、国务院发展国民经济的长远观点,从调整全国工业合理布局,尽快解决“北煤南运”以及扶持边远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等方面考虑,把西南煤炭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六盘水煤炭资源开发建设摆到重点战略地位。1953—1956年先后有西南地质局、贵州地质局、煤炭部地质总局、设计司等派专业地勘队伍和技术人员,对水城矿区进行了全面的煤田地质踏查勘探工作,弄清了资源轮廓。1958年国家投资开始建井,6月成立水城(即现在的小河煤矿),开拓了一、二、三号小井,初期设计能力共50万吨∕年,到1964年三线建设开始,共产煤85.30万吨。1958年7月成立水城建井处,担负汪家寨平峒施工,掘进了500多米,三年困难时期,苦于资金短缺而停建。1961年建了白岩脚小井(即现在的红旗煤矿),设计能力10万吨∕年。到了60年代中期的1964年,党中央、国务院确定加快西南大三线建设,水城矿区被列为六盘水三线煤炭建设重点项目,迎来了第一个黄金时代,开始了大规模的开发建设。

1964年9月按照煤炭部《关于抽调施工、地质、设计等力量支援西南建设的指示》,山东煤炭基建局副局长吕坚信、总工程师朱培义等11位首批援建人员到达水城汪家寨后,立即投入施工前的准备工作,从1964年10月至1966年上半年先后从华东、华北、东北等省区成建制地调来了二十四、三十六、四十二、七十、七十一等五个矿建工程处,三十七、七十二、七十三等三个建筑安装工程处、公司,一个机电修配厂,还组建了九十四工程处和小井开发处,并从全国近20个煤炭管理局、基建局和矿务局抽调近千名各级管理干部和工程技术人员、工人约3万多人与其他部委所属地堪、设计、铁路、公路用电力等系统支援三线建设人员一起展开了矿区三线建设大会战。1966年1月,煤炭部根据矿区迅速发展的大好形势,为了早出煤、出好煤,在水城召开了矿区生产对口会议,确定从江苏徐州、出落枣庄等局、矿抽调的人员负责接收水城矿区生产。3月由煤炭部直接抽调的首批支援生产人员徐州矿务局副局长王川等108人到达矿区汪家寨,从1966年上半年到1967年上半年,负责筹组水城矿务局机关(当时代号为大河农场生产部)的徐州局、枣庄局200名干部和负责接收汪家寨平峒井的新汶局、斜井的枣庄局、老鹰山矿井的徐州局、大河矿井的肥城局、木冲沟矿的淄博局,汪家寨选煤厂的双鸭山局、老鹰山选煤厂的淮南局、萍乡局等接产支援人员6千多人陆续到达矿区各矿厂,并立即投入矿区会战。在会战中,矿区广大三线建设者们,心中牢记煤炭部和西南煤矿建设指挥部及特区常委提出的要把水城矿区建设成为一个新型矿区,带出一支过硬队伍,创造一套适合西南煤矿生产建设特点的管理制度的三大目标任务,以大庆人、石圪节矿和解放军为榜样,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日夜奋战,艰苦创业,无私奉献。从1965年10月第一对年产90万吨的老鹰山矿井破土开工,到1966年8月相继有汪家寨平峒进(年产60万吨)、斜井(年产90万吨)、那罗寨矿井(年产90万吨)、大河边矿井(年产60万吨)、木冲沟矿井(年产90万吨)等六对大中型矿井开工建设,这期间还有小河边、周家湾、顶拉等小型矿井以及与矿井原煤生产相适应的汪家寨、老鹰山选煤厂,矿区机厂、医院、供电、通讯等工程筹建施工。到1970年6月前后汪家寨平峒、大河边、老鹰山等矿井相继建成简易投产,并于同年7月成立水城矿务局。到1970年底,从矿区筹建到部分矿厂建成投产的短短5—6年间就完成国家投入的2.90亿元建设投资,完成井巷工程117814米,土建工程306251平方米。

矿区建设初期,从东北松辽平原、松花江畔、华北平原、黄河之滨、华东沿海鱼米之乡的发达富裕矿区城市,不计千里来到六盘水的三线建设者们,展现在他(她)们面前的,是一片贫穷、荒凉、沟壑纵横、峰峦叠嶂的荒山野岭。这里交通闭塞,土地贫瘠,经济文化滞后,走的是黄泥路,喝的黄泥水,吃的是夹生饭,住的是席棚工房,老乡草屋,干打垒房子。如当时担负老鹰山矿井施工任务的七十一工程处,先期到达老鹰山工地的同志们,放下行李,就到老乡遗留的废砖窑拾废砖,大一点的砌灶煮饭,碎一点的铺路垫地,在野外安营扎寨,食堂炊事人员背着背篓,爬山越岭去云买菜,往返几十里,有时只有清水煮萝卜。1965年11月,中共中央总书记邓小平、李富春、薄一波、李井泉、程子华、吕正操等领导,到六盘水矿区视察工作,当了解到矿区职工们吃不上新鲜蔬菜时,立即指示有关部门从省外随即运来了大批大白菜。2万多名建设者们吃到了邓总书记送来的大白菜都非常感动,纷纷表示一定要把三线建设好,让党中央、毛主席放心。就是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三线建设者们横下一条心,以艰苦创业的革命精神,以发扬不怕苦、不怕累,不讲工作条件,不计劳动报酬的高度责任咸和使命感,头顶蓝天,脚踏荒山,夜以继日,战天半地,辛勤奋战,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在地方政府和贵州各族人民,特别是水城人民热情大力支持下,抢时间,争速度,创造了许多一流业绩,如1966年4月,担负老鹰山立井副井筒施工任务的七十一工程处7101掘进队创立井井筒月成井105.5米;1966年8月,担负汪家寨斜井主井筒施工任务的四十二工程处4201掘进队创全岩月进成斜井231.7米;1966年9月,担负汪家寨平峒井主平峒施工任务的七十工程处7001掘进队创全岩独头月进成巷405.2米。这三项纪录都是当时全国最高纪录,受到煤炭部的表彰。这些最高成井、成巷纪录,有的至今仍是全国煤炭矿建设的最好水平。参加矿区建设的三线人经历了艰苦的创业历程,硬是在这片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上,以惊人的毅力创造出了许多先进的纪录和可歌可泣的动人业绩,有多少同志献出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还有不少同志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长眠于三线大地,为我国的煤矿建设和贵州及六盘水煤炭发展史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三线建设从1964年开始,到1978年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水城矿区的开发建设和全国其他地区一样,正值“文革”十年动乱,矿区建设与生产受到严重的干扰和破坏,加之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中执行“先生产、后生活”及边勘探、边建设、边生活的“三边”措施,造成投产标准低,致命许多矿、厂生产环节不配套,安全设施不完善,投产能力不足,生活福利欠账多等,严重影响了矿井投产后生产能力的发挥。1970年投产后的五年中(1971——1975年),全局原煤产量年平均128.81万吨,采煤工作面平均单产水平5210吨,采煤机械化程度平均为1.65%,矿井原煤坑耗平均高达213.78立方米/万吨。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在党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矿区生产建设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矿区职工、家属焕发出新的精神面貌,狠抓矿区配套工程,生产环节、生产系统的调整改造和矿井巷道开拓部署,采掘工艺和支护技术的改革以及改扩建工程,并在生产建设和经营管理中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广泛开展科研学术活动,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生产。从1976年到1985年企业实行投入产出经济总承包的十年中,矿区在人力、物力、财力、资金十分困难的情况下,立足于走内涵式自我发展的道路,自筹资金11291万元,国家投资15605万元用于投产能力不足的汪家寨煤矿斜井和木冲沟煤矿3个采区(能力各为30万吨/年)补套和红旗、小河及顶拉3个矿井的水平延深,汪家寨平峒井和大河边矿2个接续采区(能力各为30万吨/年)的建设及各矿、厂多项重大技术改造工程,安全设施配套以及更新设备,上机械化,大大地改善了矿井安全生产的条件和减轻了工人劳动强度。因此,矿井生产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1981—1985年五年原煤产量平均年产上升到318.19万吨,比矿井投产后的1971—1975年五年(下同)平均年产128.81万吨,提高147.02%,采煤工作面平均单产水平达到9130万吨,提高75.24%,采煤机械化程度上升到21.38%,提高10多倍,矿井原煤坑耗下降到124.87立方米/万吨,下降41.59%。

从1985年起,矿区实行投入产出六年经济总承包,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发展煤炭工业的总部署,认真贯彻执行中国统配煤矿总公司关于发展煤炭生产、基本建设、多种经营“三个主体”,建设现代化矿井、效率、安全“三件大事”和班子、队伍、矿风“三项建设”一齐抓的战略决策,继续坚持走自我发展、内部挖潜,振兴煤炭事业的路子。在1986年到1990年的五年中,从企业还不富裕的财力、物力、资金中又自筹资金17219万元,国家投资21529万元,一方面继续用于未完的矿区矿厂补配套工程,生产系统环节和安全设施完善,生活福利设施补欠,大力添置采掘运机械化新设备外,另一方面着重于投产较早,呈现水平接替紧张的老鹰山、大河边等矿井第二水平开拓延伸工程和90万吨/年,那罗寨矿井复建,设计能力90万吨/年,大湾矿井新建等项目,以保矿区发展,使矿井生产有足够的后劲。

在安全生产、改善劳动条件方面,大力投入。到“七五”期末,先后在汪家寨煤矿、木冲沟煤矿、那罗寨煤矿使用改装滚筒式采煤机配SGD—20型电溜子,MLQ—80型单滚筒采煤机配SGW—40型可弯曲刮板运输机,新型大功率BM—100型、MDY—150型、MLS3—170型双滚筒采煤机配性能更为先进的大功率SGW—150型可弯曲刮板运输机与工作面支护采用新型NDZ型或DZ型单体液压支柱、铰接顶梁组成高档机采面采煤,全局采煤机械化程度又由“六五”期间的21.38%上升到“七五”期间的22.59%,回采工效由3.740吨/工提高到4.455吨/工,全局原煤产量也由1981—1985年的平均年产318.19万吨提高到1986—1990年的418万吨。近三年(1991—1993年)来,机械化采煤的使用范围和单产水平又有了新的发展和提高。汪家寨、木冲沟和那罗寨矿都是在倾角为8—12°的缓倾斜煤层成功地使用机组采煤。近二年来,大河边煤矿和老鹰山煤矿又相继在倾角为25—30°的倾斜煤层使用机组采煤成功。1993年11月,那罗寨煤矿机采面创月产4.4万吨全局最好水平。到1993年末,全局采煤机械化程度达到42.56%,机采工作面的单产水平也由“七五”期末的1990年12201吨提高到1993年的26296吨。那罗寨矿机采程度达到82.83%,木冲沟矿达100%,实现了机械化采煤矿井的部颁75%达标要求。机械化采煤的意义,不仅仅是在于大大提高了产量,提高了效率,重要的在于改变了过去那种镐助炮、人工攉煤的落后采煤方式,大大地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和促进了安全生产条件的改善。在大力投入实现机械化采煤的同时,还大力进行矿井支护技术改革,采煤工作面实现由木支柱到摩擦式金属支柱到全部使用单体液压支柱的变革;矿井巷道掘进支护,特别是在软岩井巷中,也由过去的木棚支护、料石砌碹支护到使用矿用工字钢支护,锚喷支护和U型钢支护。到1993年底,全局采掘工作面支护基本上实现了采面支护单体化,掘进支护锚喷化、钢铁化,大大降低了坑木消耗和支护费用,矿井原煤生产坑木万吨消耗由1971年—1975年的213.75立方米下降到1991—1993年的26.49立方米,进入全国煤炭行业部定50立方米/万吨的低耗先进局矿行列,连续四年被中煤总公司评为坑木低耗局。

水城矿区是高沼气(瓦斯)矿区,各矿井都属超级瓦斯矿,煤矿的五大灾害:瓦斯、煤尘、水、火、顶板危害都有,是典型的“五毒”俱全的矿区矿井。从矿区开发建设到投入生产20多年中,有不少矿工为建设矿井和生产煤炭曾遭受五大灾害的伤害。为了保证矿井安全生产,这些年来,在资金十分短缺的情况下,狠抓矿井安全设施的配套和安全测试手段的装备,几对大中型矿井都相继建立了瓦斯抽放站,防灭火注浆系统和防尘供水系统,各矿井下采掘工作面都装备了瓦斯断电遥测仪、瓦斯超限报警仪等先进监测手段。汪家寨煤矿于1987年在全省煤矿系统中率先装备使用电子计算机控制的自动化瓦斯微机监测系统,大大地提高了矿井防灾、抗灾和救灾能力,为矿井实现安全生产提供了可靠保证和有利条件。

依靠科技进步建设矿区和发展生产是矿区各级领导的共识,始终把推广应用新技术和开展科学研究放在重要位置。矿区三线建设初期,1965年2月,水城矿区建设指挥部成立时,就在下设的工程管理室、总工程师室配备专职工程技术人员抓科技工作。1970年7月水城矿务局成立,先后设置技术革新组、科技情报室、科研办、科研处,成立水城矿务局煤炭科学研究所。1987年科研处与设计处合并成立设计科研所至今,都配有处级干部和专职技术人员负责抓科研和推先工作。矿井建设阶段,1966年4月担负老鹰山矿井施工任务的七十一工程处,在立井施工中大力推广了立井施工20项先进经验,成功地推进了井架整体组装滑动经验,在全国首创了立井柔性掩护支架、金属滑动模板、快硬混凝土、掘砌平行作业的新技术、新工艺,创立井施工月进成井105.46米全国新纪录。1966年7月担负汪家寨斜井施工任务的四十二工程处,在斜井施工中曾创深孔爆破、双机装岩、斜井矸石仓分段提升出碴等新技术,创斜井全岩月进231.7米的全国最好记录。在矿区各矿井施工中,普遍推广了煤炭部快速掘进20项、14项、16项先进经验,特别是较好地推广了多台风钻打眼、全断面一次爆破、装岩机装岩、箕斗提升、单孔长距离通风、综合防尘、正规循环作业、锚杆支架、裸体喷浆支护、光面爆破、毫秒爆破等,使掘进进尺不断提高,为缩短建设工期发挥了重要作用。

1970年矿井相继建成投产。水城矿务局成立,首先在煤矿生产的主战场采掘工作面大力推广应用新技术、新经验,广泛开展群众性技术革新、技术革命“双革”活动,在采煤面成功的采用了由滚筒式采煤机、可弯曲刮板运输机、单体液压支柱和金属铰接顶梁组成的高档机采面采煤。采煤方法也由投产初期的单一走向长壁采煤法,发展到现在的走向长壁、倾斜长壁、仰采、俯采、厚煤层分层金属网假顶开采等适合煤层赋存条件的多种采煤法。改革矿井巷道开拓部署,加大采区走向和工作面长度,降低掘进率,实现矿井合理集中生产。改革矿井支护技术,采煤面支护实现单体化、掘进支护实现锚喷化、钢铁化,大大降低坑木消耗,节约木材,降低费用。在洗选煤方面,我局汪家寨选煤厂和老鹰山选煤厂通过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在全省洗煤行业中较早地实现煤泥水厂内闭路循环和重介立轮选煤,改善了环境保护,1978年分别获贵州省和全国科技大会奖。汪家寨选煤厂与煤科总院唐山分院合作研制成功的SKT—24型跳汰机达到国际一流洗选煤水平,1988年获煤炭部、能源部科技进步奖。1976年汪家寨煤矿开展的古生物研究,在该矿晚二迭纪煤系地层中发现了“虎子石”,国外称为“煤核”,填补了我国在古生物研究领域中的空白,1979年课题组成员出席了在美国纽约召开的《第九届国际石炭纪地层研讨会》。1980年汪矿与四川矿院(现中国矿大)合作出版了《贵州水城矿区汪家寨化石图册》一书。无论是矿区三线建设时期,还是投产建局后的生产时期,特别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全国科技大会以来,在邓小平同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指引下,矿区科技进步,科研学术活动蓬勃开展,硕果颇丰。据初步统计,局矿厂自行完成或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合作完成的较为重大的科研和科技进步项目39个,其中19项获市级、省级和部级科技进步奖。1991年矿务局科技工作会议上,对“七五”期间取得显著经济效益的61项科研和科技进步项目进行了表彰奖励。如近几年来,我局汪家寨煤矿完成的矿井瓦斯微机监测系统、老鹰山煤矿与贵州煤炭科研所合作完成的《老鹰山煤矿矿压显现规律与软围岩支护研究》、大河边煤矿、老鹰山煤矿与贵州工学院合作完成的《不规则试件点荷载测试岩石强度》、矿务局与贵州大学合作开发完成的用于计划、财务、劳资、物资、生产调度、储量报表等方面的微机网络管理系统等,都是在全省煤炭系统中率先完成的对安全生产、经营管理有重要现实作用的项目。还多次邀请中国矿大、北京研究生院、贵大、贵工等科研院校专家学者来矿区进行学术交流,促进矿区科学技术理论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提高。矿务局科协积极开展科技扶贫活动和“讲理想、比贡献”活动,1991年荣获中国科协“金牛奖”,被评为六盘水市厂矿企业科协先进集体。

水城矿区在近30年的建设发展中,受到党和国家重视。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省、部领导同志多次先后来矿区视察,寄予了极大的希望和给予了热情的支持。经过30年的艰苦创业,不仅创造了几十项全省、全国煤炭系统中的一流成绩,而且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先进优秀人才,企业获得不少荣誉,取得两个文明建设双丰收。1984年在全国企业全面整顿中获合格证书;1987年获国家计量局颁发的计量合格证,成为省煤炭系统率先企业计量上等级单位;在国家开展的“抓管理、上等级、全面提高企业素质”的企业升级活动中,全局及下属10个县团级生产、施工单位成为省级或省级以上先进企业。在“讲理论、守纪律、做主人、振兴矿区、献身煤炭事业”的教育和开展“四有”队伍建设中,矿区涌现出一批如周训林、龙世昌等全国劳模,省、部级劳模、特等劳模和省、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新长征突击手、“三八”红旗手,省、部级优秀企业家、优秀政治思想工作者等英雄模范人物和先进集体、先进单位。1991年,在矿区遭受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灾害,一座年产90万吨大型矿井被淹的情况下,全局仍生产原煤436万吨,超额完成国家计划,并有8项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创历史最好水平。今日的水城矿区已实现了矿区三线建设之初煤炭部、西南煤炭建设指挥部和特区党委提出的“将水城矿区建设成为一个新型煤炭基地、带出一支有高度政治觉悟和技术过得硬的煤矿队伍,创造一套适合西南煤矿建设的管理制度”的目标任务。

(选自《六盘水文史资料》第五辑)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