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贵州省制定下发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我市主流媒体在推进媒体融合发展上不等不靠,积极作为,创新推进,由“相加”到“相融”转变的步伐不断加快,形成了新闻舆论引导的新格局,为我市“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凝聚了强大精神动力。
一、发展现状
2016年4月6日,市委办、市政府办联合下发《六盘水市加强和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各媒体以用户为中心,打造重点项目,再造编辑流程,创新机制体制,着力提升传播社会效益、新闻生产效率和媒体经营能力,正在向深度融合、全面转型、一体化发展的方向推进。一是在纸媒方面, 5月3日,六盘水日报“两微一端”成功上线,目前六盘水日报旗下有中国六盘水网、六盘水日报手机报、六盘水日报数字报、微博、微信、手机APP客户端等媒体,同时由磅礴传媒集团投资100万元建立了“中央厨房”供稿中心,利用大数据平台,初步形成新闻的一次采集,多次生成,多元发布的全媒体矩阵。新兴媒体在报道马拉松比赛时,微博直播两天浏览量达19.6万,旅发大会召开时,微博直播两周浏览量达29.6万。二是在广播电视媒体方面,2012年,六盘水广播电视台筹措资金50万元,建成六盘水广播电视网站并每年及时进行改版创新,2016年启动建设六盘水广播电视网站移动终端,至2016年底已建成手机APP《视听凉都》并上线试运行,用户可直接下载手机APP后在手机上点击六盘水广播电视台的本地新闻节目。至2015年,已建成并开通运行“六盘水广播电视台”、“LPS法治在线”、“六盘水广播电视台百姓直通车”、“活力938六盘水交广”、“凉都1021”5个微信公众平台,形成广播电视台“1+4”官方微信矩阵,每天通过微信向外发布数十条六盘水本地新闻,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三是在磅礴传媒集团方面,《乌蒙新报》微信公众号上线,集团承建的“全媒体云计算平台项目”的核心子项目六盘水市公共免费WIFI“i凉都”项目在建,计划投资建设20000个免费“WIFI”AP点位,实现城市公共免费“WIFI”的全覆盖。目前,磅礴集团集报刊出版、广播电视、互联网、电子商务、户外媒体、会展筹办于一身,正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向深度融合。四是对外方面,与新华社、网易等主流网站进行深度合作,建成地方党政手机客户端“凉都六盘水、“网易六盘水”PC及新闻客户端,我市的影响力、推广力和知名度进一步提升。五是在其他方面,各县区也迅速推进媒体融合工作,如:六枝开设的微信公众号“微视六枝”,盘县开设的微信公众号“微观盘县”、“盘州旅游”已成为较有影响力的新兴媒体。全面铺开政务“双微”建设。目前,市县两级共建成政务“双微”265家。六盘水政务微信公众号《微凉都》已有用户近8万人。新型网络媒体不断涌现。“六盘水吧”、“盘县吧”、“六枝吧”、“水城吧”、“钟山吧”等贴吧关注度日渐上升;“六盘水视窗”、“六盘水热线”、“盘州在线”、“六枝网”等10余家商业网站具有一定点击量和影响力;“凉都头条”(目前粉丝量80377)、“六盘水头条排行榜”(目前粉丝量71892人)、“全景六盘水”(目前粉丝量35818)等微博账号十分活跃。
二、存在问题
我市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的探索处于全媒体建设的起步阶段,跟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相比,基础比较薄弱,面临问题较多。
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缺乏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虽然我市出台了加强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但仍存在喊得凶、做得松的“两张皮”现象。各新兴媒体的发展还处于探索、自发状态,缺乏精准定位、主攻方向和工作重点,现有的新媒体总体呈现小、散、弱的特点,且各自为阵,要么小而全,要么没特色。市县各级都在做新媒体,但是都做得不不死不活,资源未能有效整合,缺乏像“多彩贵州网”那样的“拳头产品”。 六盘水日报社、六盘水广播电视台虽然跨媒体组建了贵州磅礴传媒集团,但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传媒行业的“旗舰企业”和“文化航母”的作用还一时未发挥出来。
二是既懂新闻传播规律又懂新媒体发展规律的全媒体人才极其匮乏。首先是人才结构不合理,熟悉传统媒体的人多,熟悉新媒体的人少,技术研发和经营管理人才更是少之又少。目前,六盘水日报从事传统媒体的采编人员有30多人,从事新媒体的采编人员不到10人;六盘水广播电视台虽设有新媒体发展部,但只有2个人,没有专门的新媒体采编队伍。磅礴传媒集团从事新媒体也只有12人,只占传统媒体人员的1/4。其他县区新媒体人员更是匮乏。其次是人才引进难,传统媒体在编制上、薪酬体系上、激励机制等方面都存在一些壁垒,难以引进合适的创意型人才。六盘水日报、六盘水广播电视台虽然有编制,但是每年招考入编的人员只给几个名额,完全无法满足发展的需要。磅礴传媒集团虽是国有企业,但在引进人才上缺乏用人自主权。再次是人才培养跟不上,媒体融合发展的相关培训不多,我市一些院校开设的相关课程跟不上融合发展的需要。
三是资金支持和投入上严重不足。新媒体项目都是资金密集型和人才密集型项目,单靠媒体单位自身投入十分困难,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目前,新兴媒体产业的服务体系不完善,市一级没有建立互联网发展专项资金;六盘水日报、六盘水广播电视台等传统媒体,已实行采编经营两剥离。因此急切需要磅礴传媒集团的反哺和支持,但传媒集团也才刚刚起步,资产过低,融资困难,支撑传统媒体显得力不从心。特别是六盘水日报,由于是差额预算管理单位,财政只补助报社编内实有在职人员工资、增量补贴和住房公积金,编内人员的社保费用并未包含,2014年10月,全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并轨方案正式实施,报社所有编内人员都要按人资社保部门核定的标准缴纳养老保险和职业年金,单位应承担的编内人员的社保费用占到了人员经费的近40%。据核算,截至2016年12月,单位为在编人员应缴未缴养老及年金约为200万元,应交医疗、失业、工伤保险约70万元,两项合计270万元,这对已有300多万元亏损的六盘水日报社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四是机制体制上的不完善,束缚了新媒体的发展。许多媒体虽然在体制机制上有探索有行动,但创新的力度、广度、深度不够,造成传统媒体越来越难做,新兴媒体也没影响力。另外,开办互联网企业束缚多、门槛高、办证多、办证难,政策支持上“玻璃门”现象严重,一些阻碍新媒体做大做强的制度瓶颈还没有彻底消除,社会活力未得到充分释放。具体主要表现为,行事理念与决策流程的矛盾;项目成长同期与领导有限任期的矛盾;媒体融合引发体制内部资源和权利再分配的矛盾;外部资源接入机制、使用机制不畅的矛盾;现有机制造成内部条块分隔资源分散、内部协同成本高效率低的矛盾。
三、意见建议
当前,各地区都在依托互联网抢占区域舆论传播主导权。我们要立足我市发展全局,把培育新媒体区域品牌上升到战略高度,深入推进媒体融合发展。
一要加强规划引领, 有效整合资源。要对我市传统媒体特点及媒介融合的现状,开展专项规划,做好顶层设计,明确发展目标、发展路径和年度计划,有序推进;市、县(区)主要新闻媒体要积极组建新媒体发展部门,搭建新媒体发展平台。要大力整合分散在不同类型、不同行业的功能相近的媒体资源,加强报网融合、台网融合,尽快形成具备较大规模、实力较强的新型媒体集团,实行产业化、集团化发展,全力推动媒体融合。
二要完善保障措施,强化人才支撑。要制定吸引优秀人才的各种政策优惠,大力引进适应新媒体环境的管理人才、技术人才、经营人才,为新媒体的发展储备人才力量;要逐步探索在新媒体领域核发新闻记者证、建立健全新媒体从业人员用稿激励机制等,尽快建立一支集采、编、摄、播于一体,并且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现代传播科技手段的全媒记者队伍。建议市级每年组织媒体融合专题培训班,对市县(区)媒体从业人员进行轮训。建议政府给予一定的特殊政策,允许六盘水日报社、六盘水广播电视台在编制控制人数内,带编到高校招聘新媒体人才,建立新媒体人才激励机制,对优秀的新媒体人才给予高报酬、高奖励。请求将六盘水日报社编内人员的社保费用纳入财政预算保障,解决编内人员后顾之忧,确保职工队伍思想稳定。
三是扶持龙头企业,加大资金支持。政府要加大对磅礴传媒集团资金扶持力度,做好做强龙头企业。建立健全国有资本进入培育互联网企业等相关政策,通过成立全市互联网发展基金会等,为新媒体平稳有序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对传统媒体给予一定金额财政拨款支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设备更新升级,激发传统媒体的内生动力。
四是优化创业环境,创新体制机制。以“互联网+”为视角,利用好新技术,推进新媒体产业化发展。要适时出台支持媒体融合发展的配套政策,大力整合国家对电子商务、信息产业、互联网发展基金等政策资源,扶持本地网络平台,充分发挥创新创业政策的叠加与协同效应,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互促进、融合发展。要进一步简政放权,加快清理在互联网企业发展方面不必要的证照和资质、资格审批,为各类新媒体的创办和成长降门槛、除障碍,为我市网络新媒体发展营造宽松、开放、活跃的创新创业环境。